星欧娱乐
近年中国汽车市场风起云涌,新车型、新技术、新营销层出不穷。新创新背后是各大车企的激烈竞争,新车研发改款速度不断加快,营销宣发屡出奇招,连此前隐藏在背后的各大车企掌门人也纷纷亲自出面化身“品牌大使”。很多人都喜欢用“卷”来形容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但身处其中的中国汽车人却突然发现中国汽车内部的“神仙打架”,受伤的却是合资品牌。
等合资想要加入战局却发现自己已经沦为看客,无法决定任何战场和战术,于是不得不感叹:传统燃油车体系已经全面崩盘,合资品牌必须看清现实,跟着比亚迪的价格和产品体系走才有可能继续留在牌桌上。比亚迪是怎么从强大的合资品牌手中拿到定价权的?
薄利多销
近期各大车企纷纷公布了上半年业绩数据,我们整理了部分核心数据。
从上表数据来看,比亚迪上半年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161.3万辆,相比上汽集团略有不如(包含多个品牌)。平均单车利润方面,比亚迪0.85万的单车利润也排在中游水准。但比亚迪却是2024年上半年已公布成绩的车企里“最赚钱”的,净利润为136.31亿元。
比亚迪奉行的是“薄利多销”策略,保证盈利的同时让利给用户,通过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增加销量,这就能形成良性发展。
为何其他车企无法做到比亚迪式的滚雪球发展呢?原因也很简单,如果跟着比亚迪的定价策略,因为产能规模无法匹配,单车利润无法保证;如果要保证单车利润,其他车企在最核心的家用市场竞争中就只能退出,转而做利润高但市场竞争度低的市场,那么总销量就无法保障,而且后续的市场有可能越做越窄。
薄利多销是一个朴素的商业逻辑,但真正能实施的企业却很少,因为只有握住了核心技术,拥有领先对手的产品,才有定价权,否则无论多薄的利润都无法真正实现多销。
疯狂研发
合资品牌镇守的中国市场格局已经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要从这个体系中突围必须有突破性的技术创新作为支撑,支持技术创新的载体就是一个企业的研发投入。再看另一组数据。
上表是上半年主流车企的研发投入情况。比亚迪201.8亿元的研发投入是第二名的两倍多,正因为大量研发投入,比亚迪才在近几年时间引领了汽车行业技术革新的潮流。包括刀片电池、超级混动技术、易四方技术等都是比亚迪首创并投产的新技术,成为行业技术标杆的同时也成为了比亚迪汽车的技术底气。
如果前一份数据还仅限于汽车行业内,那再把范围扩大,看看全行业的研发投入情况对比。以上表格的企业可以说是中国企业的巨头了,就算如此,比亚迪在依然是研发投入最多的企业。比亚迪从创立之初就确立了技术为王的思路,大量的研发投入让比亚迪总能先行一步引领技术革新,在新能源的大潮中抓住时机,一举抢占了新能源技术电池、电控、电机甚至芯片等核心领域的技术话语权。
因为比亚迪的技术投入,我们首次可以买到百公里能耗低于三升的汽车,我们也首次买到了能实现原地掉头应急浮水的汽车,我们还买到了不会亏电的汽车,能实现双枪快充的汽车……
当然因为强大的技术吸引力,比亚迪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现在的比亚迪品牌力也已经领先同级,无论在中国还是海外都成为中国汽车的名片。
回馈用户
既然比亚迪掌握了定价权,那么如果比亚迪愿意,完全可以不用那么卷,把价格定高点同样有不错的销量和更好的利润,但这显然会失去部分用户且不利于规模放大,回馈用户是比亚迪的另一项坚守。
比如有段时间因为原材料上涨,比亚迪无奈涨价过一轮。但随着锂电池上游材料的价格大幅度下降,比亚迪就立刻下调价格,回馈给用户。
而在产品改款周期,比亚迪基本都奉行加量不加价甚至降价的策略。因为比亚迪通过此前的销量积累已经建立了规模优势,这个时候增加配置带来的成本增加可以通过规划化效应带来的优势抵消,核心的逻辑同样是把实打实的好处让给消费者。
其实比亚迪还在默默耕耘一些“长期主义的好处”,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为用户谋福利,也是为持续的用户口碑蓄力。比如比亚迪在售插混车型全系标配12V磷酸铁锂启动电池,这要增加不少成本,但在配置单和用户的短期体验里根本体现不出来,只有长时间拥有这辆车的用户才能真正体会到这项配置带来的好处。
比亚迪的长期主义
比亚迪能够在竞争激烈的汽车行业取得如此成就,跟其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长期主义有很大关系。在各大品牌还都对新能源车毫无兴趣的时候,比亚迪的目标就是要做新能源汽车领导者。
早期的比亚迪新能源车经常碰壁,技术也遇到了大量难关,甚至一度要被油车彻底淹没,但比亚迪从来没有怀疑自己选定的路线,一路坚持投入坚持研发坚持攻克一个个难关。
因为布局早,踩过的坑多,比亚迪在新能源的多个关键领域有深厚的沉淀和积累,现在只是“水到渠成”的“爆发时刻”。更关键的是,这些爆发不会带给消费者任何“伤害”,反而能让大家买到更优质的产品,享受更满意的出行。真正遭受冲击的,是那些价格“顽固”,品质“不思进取”的合资品牌,以及思维“短视”的自主品牌。